郭少豪,2009届大学生,在校期间出版了《创意之钥—Android手机交互应用开发》和《Android3D游戏开发与应用案例详解》两本畅销书,现在和自己的创业团队一起做项目。
他从小接触计算机,从此对编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中参加和大学参加过各种计算机比赛并获得优异成绩。eoe借机对他进行了独家采访,来揭秘他的“传奇”成长历程。
以下为采访正文:
eoe移动开发者社区:郭少豪您好,谢谢你抽空来接受eoe的专访,你简单介绍下你自己和您的团队吧。
郭少豪:假如需要我对自己进行定位的话,我觉得自己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程序员或软件工程师,我觉得自己更像是一个喜爱捣腾新潮技术的极客或创客。我的兴趣十分广泛,除了新兴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领域,我同时还关注传统制造业的新动向,例如最近比较热的3D打印机。我现在和我的团队也正筹划在广州成立一个创客空间,为大众提供创意体验的服务,为大众营造一个科技创作的空间,我们也正探索传统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与3D打印的结合,看看两者能否碰撞出怎么样的火花,依靠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资源引领新一轮的创客运动。
eoe移动开发者社区:作为一名优秀的开发者,您是怎样一从位初学者成长为技术大牛并写出多本畅销书的?您是主要从课堂和书本上学到的还是自己不断探索的结果?
郭少豪:我和大多数90后朋友一样是从小学开始接触到计算机,当时我们使用的还是486的黑白电脑,最早接触到的程序设计语言是LOGO小海龟,记得一次考试里面我就用这门静态的画图语言制作了一段立体小球旋转的动画而获得了一次高分,就是这样我有机会被推荐到区里面举办的电脑兴趣班学习Flash,也许就是这样我就与计算机图形学结下不解的渊源。
在初中我开始接触VB,当时的信息技术课程也不过是应付教育任务走走过场,由于成绩不作重点考核,同学们也不重视,老师教也没心情,记得一次期末考试信息技术这门全班就两个同学及格,其中一个是我,最后不得不把试题稍作修改进行重考。尽管通过了考试,但我觉得自己还是什么都不懂,自己掌握的知识也支撑不了开发出什么项目。
我真正接触程序设计应该是从高中开始,高一的时候我被选入了学校的科技创新小组,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展项目研究以参加各种各样的科技竞赛。就是从这时期开始我就进入了疯狂的状态,我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学起,微机原理、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原理、计算机专业英语,开始慢慢掌握了各种程序设计语言和工具如VB/VB.NET、C/C++、ActionScript、C#、Java等等。也许是和计算机图形结下的渊源,从这一阶段开始我开发的项目几乎都与图形与图像相关,如图像的信息隐藏,基于Flash的3D图形引擎、物理引擎,基于FMS的多人视频聊天平台、个性化商品定制平台等等。记得从那时候开始我就对计算机图形方面的研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看到一些非常了不起的VR、AR、人机交互方面的项目就会兴奋不已,这也许就结下了一个情结,我想在这方面有所建树,想总会有机会找到渠道发表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尽管这样,但接近疯狂甚至不计后果的钻研没有助力我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的“进步”,反而成绩还有所影响。经历过多番比赛之后我开始变得清醒,我开始意识到“科技创新”竞赛本质上并不是科技与创新,而是金钱与权力的游戏。
当时参加这类竞赛与升学挂扣,全国大赛的一、二等奖高考可以加分甚至可以直接保送上大学,这样的游戏自然就成为金钱与权力的博弈,我们一心一意搞钻研是没有什么好果子吃的。过去我是老师心目中那些被认为是彻头彻尾的“好学生”,但此后我便开始反思现行这种填鸭式的应试教学和功利式的人才“培养”方式,我在心里面有了微妙的变化,我觉得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都都以素质教育之名行应试教育之实。 上了大学我觉得自己还是一腔热血胸怀赤子之心,早期我自己的项目以学术为主向,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通过论文的形式发布和大家分享,通过努力为考研做准备。后来我也觉得自己还是太天真,在校园里我丝毫没感觉到学术氛围,再好的项目没有经济效益就被看做废纸,学校似乎只关心教学工作是否能顺利展开,学生毕业后有多高的就业率。我能看清楚学校里面有多少老师是真正搞教育的,哪些老师是搞教学的,还有哪些老师是混饭吃的甚至是骗饭吃的。这些类型的老师我相信每个学校都有,只是真正搞教育的老师相比之下太少了。 从此我便放弃了考研的道路,暂时放下了学术方面的追求,开始创业方面的探索,开始接触一些最新鲜的行业动向和技术。 就是这样的背景下我开始接触智能手机的开发,最开始接触的是Windows Mobile平台,后来就接触了前景十分明朗的Android平台。当时学校还没有正式开设Android开发的课程,主要还是靠自己的探索。
eoe移动开发者社区:您又是怎样接触到Android平台并开始相关的技术积累的?目前新出的平台如WP8和BB10有接触吗?是否考虑在上面做一些东西或者写一两本相关的书籍?您和您的团队怎样看待这些新的移动平台?
郭少豪:我最早从2009年的时候开始接触智能手机平台,大学开学前我用自己存的钱换了手机,当时我意识到拥有触摸屏的智能手机将是一个大趋势,但Android平台的优势仍未体现。记得09年的时候智能手机最流行的牌子是多普达,多普达手机主要也是使用Windows Mobile系统,因此我也选择了Windows Mobile的智能手机。
当时Android还没正式开始大热,书店里能买到的手机开发方面的书大部分还是塞班和J2ME(Java ME)平台的。直到2010年年中能从书店里买到的关于Android平台开发的技术书籍10个手指头也能数得到,我就是从这时期正式开始Android平台的应用开发。那时候正好碰上与区教研室的合作,我和他们的老师一齐合作带中学生团队开展科技项目,我作为他们的技术导师。当时我们做的是一个移动触控系统,借助手机的触摸屏、传感器等交互功能把手机变为PC的外设,如鼠标、键盘、写字板、游戏手柄。
当时我也正学习Android应用的开发,因此智能手机平台就首选了Android。 当时的项目组里面有一个成员现在加入了我的团队,他现在大学一年级负责移动终端的开发。当时我们许多东西都不懂,基本上是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完成项目,在《创意之钥—Android手机交互应用开发》书中,我把这个项目作为书的综合性案例。 WP平台我也有所关注,也经常报名参加微软、诺基亚组织的线下技术沙龙,对WP平台也有所了解,在学校我也有选微软移动应用方向的课程,不过学校的课程永远跟不上技术发展的速度。当Windows Mobile开课的时候微软宣布停止Windows Mobile的更新,新发布的WP7与Windows Mobile将完全不兼容,当下一年学校开WP7开发课程的时候WP8又发布了。另一方面感觉诺基亚在市场方向上摇摆不定,WP的市场份额也未如理想,因此我还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更加主流的Android和iOS平台。 至于BB10在技术层面上我没有过多的了解,暂时不会考虑这方面的写作。
目前的移动互联网精彩纷呈,经过数年的发展从“神话年代”发展至今“理性回归”,尽管如此机遇还是很多的,移动平台未来也是我们的重点,但我们将不会以传统单一的思维看待,我们目前正尝试新的探索,我们非常看好3D打印机的未来,我们相信创客运动能为新的移动互联网平台创造新的机遇,还会对物联网的发展有着深化的作用。 移动终端的传感器与移动网络功能将是创客的新战场,未来智能终端所支持的传感器绝对不只像现在的方向陀螺仪、加速度传感、光敏传感、温度传感、Wifi、NFC、蓝牙。未来的移动终端将配备更多先进的、智能的传感器,如空气质量传感器为我们每天监测环境质量,监测PM2.5是否超标,如360度方向雷达能为盲人指明方向,如3D扫描配件能实时对实体对象进行扫描,数字重绘之后能使用3D打印机把实物复制出来,这些似乎还是创客们在家捣腾的玩意,但相信这也是有远见的科技公司当前在实验室捣腾的科技,未来这一切都将会成为每个智能手机的标配,我们也正在这路上探索。
eoe移动开发者社区:您是一位90后,目前还是在校学生,但是您已于2011年和2012年先后出版了两本Android方面的畅销书。这两本书的出版都是您在学校时期的积累吗?您怎样做到的?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还是在写书和学习和工作上有所取舍?
郭少豪:这两本书中的许多内容是我从高中就开始积累的,特别是《Android3D游戏开发与应用案例详解》里面写入了许多我自己的学习笔记还有学习计算机图形学的心得。我有做学习笔记的习惯,特别是计算机方面的笔记特别多,当时高中有一同学戏称如果我把这些笔记本订起来就是一本书,然而几年后我就真的把这些内容组织起来完成了两本书。
其实我一直希望能写一本有关计算机图形和物理方面的书,正好碰上出版社方面的需求我就把这些实现在Android平台上,借这样的机会和大家分享研究的成果,算是完成一个心愿。 大学的四年除了基础的学科以外我几乎把所有时间投入到自己的项目和自己的学习中去,专业课基本上没有跟着课程进度走。我觉得在学校有许多非常有价值的课程,我也经常到其他系旁听,当然也有相当多的课程十分落后(非专业基础课程),假如按照学校的安排去上课对于我个人来说就是一种拖累,信息时代瞬息万变,技术的钻研刻不容缓,循序渐进不代表“慢慢来”。 假如学历证与真知识放我面前并只能二选一,我会选择后者。
eoe移动开发者社区:您的两本书《创意之钥—Android手机交互应用开发》、《Android3D游戏开发与应用案例详解》分别讲了应用的交互和3D游戏开发两个不同的技术点。您是怎样学习这种大的技术跨度?是各个击破,还是先全部掌握再找到自己感兴趣或擅长的点进行深入学习研究?
郭少豪:我觉得这两本书的在内容上不存在技术跨度,但存在水平的跨度。《创意之钥—Android手机交互应用开发》是一本面向最初级读者的入门读物,讲述的也是最基础的入门开发知识,而《Android3D游戏开发与应用案例详解》则是面向较为高级的开发者,特别是移动平台的图形开发者,已经假定了读者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能力。
对于我来说交互、图形、物理均属人机交互技术领域,图形与物理能在计算机中创造一个虚拟的世界,交互技术让我们与机器的交互更加艺术。我对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这方面的项目特别着迷,特别是在体验国外重量级3D游戏的时候总比那绚丽的动画和逼真的物理特效所震撼,我一直希望可以做一些能让科技与艺术相融合的事情。
我大二的时候也组建过游戏团队,在游戏开发方面也探索过,可是没有成功,大一的时候我也在国内知名的页游公司实习。我个人认为目前国内的游戏市场发展并不十分健康,特别是页游,至少我觉得是乱象一片,我看到国内的游戏团队双眼里更多是金钱与欲望而不是过去游戏人的踌躇满志。虽然我还能从国内不少独立游戏开发团队中看到梦想与征程,但他们却正为三餐而发愁。正因如此,我最后确定阁下游戏人的梦想,但这个梦始终在我心中,总有一天我能带领自己的团队,花自己的钱,开发一款梦寐以求的游戏,让科技以艺术走得更近。
eoe移动开发者社区:目前很多大学生也想尝试写书,但他们不知道从何入手,不知道您有什么建议或经验分享给他们?
郭少豪:我觉得我完成了这两本书的写作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重要因素,一是具备的基本的能力,二是拥有耐力受得了寂寞,三是碰上了好的机遇, 基本的能力相信大家也容易理解,专业书籍的写作假如对这门技术不熟悉的话觉绝对是误人子弟,至少要保证写出来的内容是作者能够深刻理解的。但只有能力还不够,能力比我强的人非常多,其实比技术什么时候也轮不上我,但真正的高手们一般都很忙,尽管他们不自私也乐于分享但因为工作繁忙很少能够抽空写作,著书立说。
因此,耐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写作的过程必须耐得住寂寞,精神压力也很大,虽然许多时候编辑没有催稿,但脑里面会有一个时间进度表总在催稿。 最后就是一个机遇的问题,我当时也非常幸运能碰上北京一家图书策划公司,他们正好招兼职作者,我也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正是这样的机遇事情最终才能促成。 假如大家觉得自己在这三个方面都具备了条件,不妨也可以试试手,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主动联系出版社和大家分享分享心得。
eoe移动开发者社区:您平常都从哪些渠道获取资讯和学习的,一般都上哪些技术论坛?最近有写新书的打算吗?如果有,给大家分享一下进展吧?
郭少豪:我平时在线上主要在9RIA出没,在上面有许多我分享的视频公开课和Unity3d开发教程。目前我正写一本新书,但不是专业的技术开发书籍,而是一本关于3D打印行业应用的科普图书《3D打印——改变世界的新机遇新浪潮》(暂名),现在还在组稿阶段,完成进度已经超过一半,顺利的话在8~9月份能够出版。
eoe移动开发者社区:看到两篇关于您的采访,其中一篇是《广州日报》的,另一篇是36kr的。您刚毕业就已经开始了自己的创业项目,目前团队都还是在校学生。您们是如何平学习课程与创业项目上的分寸,即不能耽误学习又不影响项目进度?
郭少豪:学校课程方面的肯定有所影响,但根据我自身的情况来看我觉得这些因素都要为我自己的创业项目开路。大一的时候在学校我可能什么事情都要做到最好,考试都往高分冲,因为当时我想本科毕业后考研走学术道路,可是后来我改变想法,发现我必须创业,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之后才能施展抱负,开展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才能真正地为科学贡献,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我对奖学金,学校里面各种形形式式的评优活动并不感冒,抛开了这些束缚我才能大动手脚,我才能进入忘我的状态,调动所有的力量投入到自己的项目,把仅有的力量与资源(包括时间与金钱)投入到能影响我未来的事情上。
eoe移动开发者社区:在校大学生毕业后很多都选择国企、事业单位、外企或者大公司,而您和您的团队却选择了自主创业。您认为大学生加入创业团队需要有什么样的技术积累或其他要求?
郭少豪:创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话题,需要掌握的知识我相信通过三言两语也难以说清。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觉得创业团队更需要干劲,大家肯做肯学习。此外,大家还更需要闯劲,冒险精神是最大的动力,冒险不等于冒进,确保能保持冷静的情况下胆子越大越好,我们相信未来是属于敢去想象又做好准备的人。
eoe移动开发者社区:作为大学生的自主创业团队,与其他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创业团队来比,您们的优势又在哪里,比起一般的创业团队面临着哪些方面的挑战?你们是怎么克服的?
郭少豪:有人曾说最成功的创业者都是20出头的年轻人,这是因为20多岁的人最大优势是没什么好失去的。当然我们是否能成功仍然是未知数,但我们除了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金钱,在现阶段确实没什么可失去的。 有许多朋友也问过我为什么不考虑工作几年后才创业,实际上这个问题我也有自己的思考,现在我们可能缺少点工作经验,相对缺少点社会资源,但我们愿意在实践中获取经验,积累人脉资源。草根创业实属不易,但现在我们还没有过多的家庭负担,能够轻装上阵,小本经营量力而为我们还是能够做得到。
Categories
Submit a Comment